连清北的毕业生都不留在北京了?
有数据显示,从2013年-2019年,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率从72%降至不到20%。与此对应的,是近年来部分新一线城市、二线城市对人才的欢迎程度推波至“抢人大战”的热度。
随之而来的是“网红城市”一词的兴起,成都IFS的熊猫爬墙、长沙街头的茶颜悦色、苏州的小桥流水、厦门、三亚的海天一色,这些幕景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抖音的15秒新鲜,年轻人们正奔向这些网红城市。
而靠这些IP红起来的网红城市,年轻人买账吗?
开年辩题的第2期,90度针对这个辩题,与一批年轻人进行了交流。他们“进进出出”这些网红城市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对工作、婚姻、买房、落户的种种纠结。
一线遍地是IP VS 网红城市“欠发达”
@一朵美少女(90后待嫁北漂/在线征男友):
4年大学时间,也没有让我对长沙产生太大的情感维系。
长沙给我的初印象,是2010年从火车站到大学报道的漫长1小时车程。当时长沙正在建地铁,马路上到处都在坑挖。给我一种明明是坐公交车,却有种由于到处绕路带来的晕船感觉;漫天的尘土飞扬,给我一种回到北方老家、身在黄土高坡的错觉。
即使茶颜悦色在我大学期间就出现,我也不会留在那里,谁会因为一杯好喝的奶茶真的留下呢?
@小红花(96年北漂打工仔):
并没有多爱北京,但是如果IP数量与网红城市是正向增长关系,应该北京才到处是IP吧?
起源于广东江门的喜茶、成都江门的海底捞,这两个吃喝玩乐的大IP,对于在北上广深生活的人,哪个不是家常便饭?
反过来,像shake shack这样来自纽约的知名汉堡店,目前也仅仅开在了上海和北京;小众但世界知名的奢侈品牌GOYARD也只立在了北京、上海和时尚之都成都;老牌的五星瑰丽酒店,目前也仅开在北京、广州和三亚。
换句话说,个别“独领风骚”的IP,一定不是年轻人们决定留在城市里的主因。
@蛐蛐(蓉漂待业青年):
我就是因为成都这个城市的网红热度被吸引过去旅游的,从路过到决定留下,也只是一瞬间。
老家哈尔滨一个下着雪的寒冬,吸进去的空气都让鼻尖感觉冷到承受不住,心里的那个成都再次闪烁。
从双流机场坐上出租车,呼吸的时候鼻子里湿乎乎的,混杂着草的味道,这个城市还有有火锅、美食,是满满的烟火气,让我决定留下。
成都对于我,就是到处都是刚刚好、合我心意的小神仙生活。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北上广肯定外卖种类更多,但我在成都的这些就够了,比家乡多得多,这种选择就足够了。
人精力有限嘛,北京100个好饭店你可能吃不完也没钱;成都50个苍蝇馆子,俩月就都打卡了。
@大泥(成都985院校商科研究生在读):
在北京、上海都工作实习过,成都的基础设施和一线城市也没什么区别。毕竟“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,只要你尝试坐过两个小时地铁—东来西往之成都打工有感”,是大泥在成都实习的最明显感受。
不过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机会,大泥会优先考虑留在成都。成都生活安逸和便利性,加上更容易落户、以及还能够上的房价都是加分项。
大泥说,成都还是一座历史感和文化感非常厚重的城市,在这里可以和杜甫隔空对话,还可以在闹市中回望刘备和诸葛亮感人至深的君臣情谊。即便在艰难的日子里,因为有了苏东坡的精神食粮,仿佛一切都没那么难了。管他呢,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!
我要生活 VS 我要发展前景
@松子(一个出走长沙的前芒果台编导):
“在芒果TV工作是怎样的体验。”这个知乎里反复出现的问题,让松子回答再合适不过了。
松子知道,不仅是自己在湖南大学的同学,还是国内新闻系专业的同学眼中。能留在芒果TV是很大的荣耀了,研究生毕业时,即使在台内获得年度十佳新闻奖、拿到事业单位编制的橄榄枝,还是没有改变松子要去深圳的想法。
芒果台没有留住他,相处了7年的长沙更不在松子的考虑范围之内,松子去了深圳招行总部。逢人问起时, 齐齐哈尔旅游网,松子只说,“难以抗拒招行的高薪”。
不过,松子发现,一起学新闻的同学,除了湖南本地人,几乎没人留在长沙,大家的原因基本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
@小黑(为爱奔走的媒体人):
离开北京、回苏州工作,让我对未来更有希望了。